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评论文章> 禅画一味

禅画一味

  ---------浅谈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上的意义   

                                                              文:韩英凌

中国画历史悠久,遗迹繁富。谈论中国画之传统,研究中国画论,自然离不开禅及修禅的话题。

  绘画的过程应是修禅的过程,就是把人性融到自然的运行之中,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忘却的过程,摒除贪欲妄想的清明澄澈的觉知,本然的生活就是禅,无论是坐卧行走,还是吃饭穿衣,于是便有了“禅茶一味”。当一心品味清茗,陶醉在清香沁心的境界中的时候,凡尘也便是禅境了。

创作山水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具有以禅心写物,遗貌求神的过程到形神兼备。形与神是互为依存的,形是实现神的手段,要以形传情,写神达意,舍表求里,舍末逐本,对外在的形与象在心中再组构的过程,也是“禅化”和“创真”的过程。也是直抒胸臆,笔笔生发,像流水一样顺畅依然草木花树的生根发芽随风伸展。每一笔都是灵魂的舞动,那一刻才真的是得心应手,“禅意”在你心中流畅。画面的位置经营,笔墨的浓淡干湿,都随机而行,随心而运,新手双畅,神韵顿生眼中是一派天然,耳中是一曲天籁之声,一切都那样和谐美妙,不期然而然,让人迷醉流连。这时候,你会理解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你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这么在意“道”。山水画“以形媚道”要澄怀味象,澄怀观道。你会明白为什么要像一个婴儿那样返本归真。这一切都只有在一种无欲无求却充满了对自然的挚爱的心灵状态下感受到,在切身实践、虔诚的求索中才能体悟的禅境圣人说,道不远人,真的,只有有心对生活对自然有一种超越的爱,禅就在你周围,道就在你身边。

绘画的过程是静心思索的过程。庄子有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这种虚静之心自然而是明的,是发自与万物想通的本质,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性,使人浮躁难安,看不到大自然内在的禅性,无法与自然万物在精神上相对相融相知。只有庄子所谓的“坐忘”才能灵光闪现在眼前,引领人们走进艺术创造的王国。山水画创作是虚静而尽性尽情的,这是一种不为物所禁锢,不为表象所遮蔽的圆润通达和自由无碍的精神状态的流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以人心会天心,会草木山川之心的喜悦之情的如意挥洒,静极而心通,言忘而神畅。笔墨语言,作为心灵语言的载体,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发中,内在的体悟与画家的个性、心态得以恣意的宣泄,优游笔墨,啸咏烟霞。虚静的心是从容而饱满的,是随心利用理法而不理法。

中国画重视写意,常被称之为写心。因为意从心出,心意与心象是作品结构上的内核,是作品也是你的灵魂。人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禅意是影响中国山水画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它直接来源于崇拜自然的观念,以最纯的形式对自然作了直观的直接的反映。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要尽可能的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之客体完全融合。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道为本体存在,是艺术之灵魂。画家以道的观点去观察审视宇宙间万物,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中,强调神与物游,在游玩中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作画时不尽限于同一时空的物象,而是按照心想去表现物象,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上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 的空间艺术表现。在我的作品中,追求一种内在力量的自由流动,注重在宏大、深远、凝重的大自然底色下的空灵,用相生相克的张力支撑起一个完美和谐饱满的画面,用孩子般的好奇和虔诚漫游于皴擦点染之中,用自己的心灵解读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朵云、每一块岩石。在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开合虚实之中漫游,通过内心实质展示无限生机和美妙的禅的世界。

Copyright © 2016-2017韩英凌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4401号-1 All rights reserved